也許因為曾被日本統治過的緣故,台灣對於日本文化、次文件流行的接受度大概是最快、數量也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多。

不過許多日本文化現在已經不是在台灣跟亞洲流行而已,而是也已經蔓延到全世界去了

以 KARAOKE/ 卡拉OK/ 卡啦OK 這流行來說,早就已經在台灣流行30年以上了。

原本在歐美就已有叫做「SING-ALONG」(跟著唱)概念的類似電視及電台節目在  1950~1960 年代中就有出現。基本上是有一位歌手帶著聽眾/觀眾唱。

但自從日本關西大阪的一位樂團鼓手井上大佑,在我出生的那年(1971年)發明了卡拉OK伴唱機後,現在全世界幾乎都是以「KARAOKE」來取代「SING-ALONG」了。

井上大佑先生,跟最初的卡拉OK伴唱機:

Karaoke 發明人

 

就像海嘯,日語的漢字為「津波」,羅馬拼音是TSUNAMI,也已經全面性取代英語中原有的「BIG TIDAL WAVES」。

連前幾年的金融海嘯,歐美政經專業人士,包括美國前聯準會主席格林斯潘(ALAN GREENSPAN)在內,也都是講  ECONOMIC TSUNAMI / FINANCIAL TSUNAMI,不再講  BIG TIDAL WAVES了。

不過台灣歌手庾澄慶  2001 年的「海嘯」專輯,英文專輯名仍舊沿用舊英文的「BIG TIDAL WAVES」。

(我堂哥是庾澄慶MTV的導演之一,所以我有特別注意到。)

因為我又針對這主題稍微在網路上做了些研究,因此又足夠寫一個系列了。

我已經快6年沒去KTV了,KTV也算是台灣自己發名的稱呼。

在國外是叫做 KARAOKE BOOTH卡拉OK包廂)、KARAOKE BOXPRIVATE KARAOKE ROOM,甚至於在英國,還有叫做   KARAOKE POD 的。

其實原本這卡拉OK包廂是比較亞洲文化的產物,因為我們不想要跟一群陌生人分享我們的歌曲跟歌聲。

西方原本流行的卡拉OK,是叫做KARAOKE BAR,是在餐廳或酒吧一角,設置電視螢幕跟機器、麥克風。

這比較像我們台灣在喜宴進行中間,上台唱給全場人士(不管認不認識)聽的那種方式。

不過,這幾年來,包廂式的卡拉OK,在歐美也不再是唐人街/中國城/韓國城/日本城等等亞洲移民聚集地的專利了。

許多歐美當地的人,除了卡拉OK本身,也開始進一步接受這種包廂式的衍生型卡拉OK次文化。

「日本風潮在全球:KARAOKE跟卡拉OK包廂系列」第一篇文章,

就來介紹一個東歐國家  CZECH(捷克)首都  PRAGUE(布拉格)的卡拉OK壽司吧/俱樂部(BE KARA OK~JAPONSKY KLUB)。

★ BE KARA OK! PRAGUE - KARAOKE BOX CLUB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X9R6DCm6AI0

 

以上影片若看不見、或跑不順,請看以下備份。

 

再次感謝有 YouTube 這媒介,有影片有真相,一個影片的說服力比一張跟數張照片,還有千言萬語的文字描述要來得強太多了!

而且可以讓我們不用出門,又不需經由新聞台跟NCC的過濾剪接,就可以天涯若比鄰,看到最新的國外當地庶民文化。

看來這間叫做BE KARA OK的日式卡拉OK壽司吧,還相當先進。

要享用餐飲,使用觸控式點菜點飲料螢幕,從包廂內點選即可,點歌時則用讀條碼器(BAR CODE READER)掃瞄過歌曲的條碼即可。

裡面也有不同裝潢燈光風格的私人卡拉OK包廂,適合洽商應酬、男女約會、同好聚會、家庭聚餐等。

飲料是雞尾酒跟日本清酒為主,要香檳、葡萄酒、果汁也行。

食物當然主要是日本料理的壽司囉!

這對台灣人來說,當然是不算陌生。

不過想到這是離台灣近一萬公里以外的捷克布拉格,而且都是由當地白人服務生跟吧檯跟主廚來提供服務跟料理,就不禁又讓我們好好思考:

為何人家要這樣徹底地模仿/推廣/享受消費日本文化?

要到何時?

台灣文化才會被外國人如此地推崇及跟隨模仿?

֍▲֍▲֍▲֍▲֍▲֍▲֍▲֍▲

更多日本相關文章,請按此

更多音樂相關文章,請按此

喜歡此篇文章的,請別忘了到標題下方去按個讚、或者分享出去!好心有好報!祝您得眾神相助,好運財運滾滾來喔!

  

arrow
arrow

    un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